2008-03-18

2008-03-18: 路透股市评论

美国股市〕仅道指小涨,贝尔斯登被贱卖未能驱散信贷危机忧虑 (2008年 3月 18日 星期二 05:14 BJT)
路透纽约3月17日电---美国股市道琼工业指数周一小涨,但标准普尔500指数和Nasdaq指数下挫,此前摩根大通以低廉价格收购处于困境的贝尔斯登,未能驱散投资人对信贷危机升级可能造成更严重後果的忧虑.
在受到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FED,美联储)支持的交易中,摩根大通以每股仅2美元的价格收购贝尔斯登,收购价仅为该股周五收盘价的十五分之一,好歹将该投行从破产边缘拉回.
摩根大通急升10.3%,报40.31美元,提振道琼工业指数小幅收高,道指盘中一度重挫超过190点.投资人乐观认为摩根大通对贝尔斯登的投资划算,将令该行扭亏为盈,遂买入该股.
但多数投行股票暴跌,雷曼兄弟崩跌19.1%,报31.75美元,因投资人担心该行可能也会遭受令贝尔斯登迅速瓦解的信贷相关风险.雷曼兄弟盘中低见20.55美元,为2000年6月来最低.
市场被"贝尔斯登这麽一件事主导...我们在考虑谁将是下一个."KeyBanc Capital Markets上市交易主管Kevin Kruszenski表示.
道琼工业指数.DJI收高21.16点或0.18%,报11,972.25;标准普尔500指数.SPX大跌11.54点或0.90%,报1,276.60;Nasdaq综合股价指数重挫35.48点或1.60%,报2,177.01.
其他银行股则持稳,因投资人从美联储一系列提振金融体系的行动中获得鼓舞,并预期美联储周二议息将降息一个百分点.
Wells Fargo上涨1.2%,报28.78,美国银行升0.8%,报35.96.
一度为美国第五大投行的贝尔斯登去年股价曾高见172.61美元,周一该股狂泻84.4%,报4.81美元,为纽约证交所跌幅榜榜首.
利率期货走势显示明日美联储将降息一个百分点.自去年9月中,美联储已大幅降息2.25个百分点,试图缓解信贷市场紧张情况.
油价重挫逾4%後,能源股对道指和标普500指数拖累较大.
权重能源股中Occidental Petroleum Corp 大跌5.9%,报70.67, Schlumberger Ltd 收低3.2%,报81.23美元.
纽约证交所交投活跃,大约有20亿股易手,高于去年日均成交量--大约19亿股;Nasdaq市场约有23.8亿股易手,高于去年日均的21.7亿股.
纽约证交所股票上涨与下跌数量之比大约为1:5,Nasdaq市场约约为1:3.(完)
--翻译 李军;审校 吴婧

乘火打劫还是雪中送炭?

不管JP摩根大通2美元收购贝尔斯通是乘火打劫还是雪中送炭,最起码说明了次贷危机和金融行业的危机是深重的。美联储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头痛医头,或者本身就是动荡的始作俑者(经济和金融永远伴随着波动,联储局的动作和经济波动形成共振的话,情况就会不断恶化)。
有一篇文章在2006年底发表在美国之音可以作为参考。
===============================================
美国金融危机的风险和应对
记者: 木风 (华盛顿 2006年11月22日)

金融是经济的命脉。支撑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的金融体系在世人看来也是世界最强大的。但是,了解内情的专家知道,这个体系也有它的弱点,有许多因素可以触发一场金融危机。美国发生一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有多大?一旦发生,应当如何应对?
Ÿ 外部因素:恐怖袭击造成结算银行瘫痪
谈到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专业人士很少会否认美国金融系统在全球的领先地位。无论是发达程度、透明度、监管力度,还是融资规模、金融产品多样化等等,美国的金融体系都堪称世界之最。但是,这个庞大的体系并非固若金汤,它的某些地方在某些时候甚至是非常脆弱的,在美国金融问题专家眼里看来,说某一天这个体系会出现危机绝对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一种现实的可能。美国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威廉.普尔谈起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的时候透露了一个外界不知道的内情,他说,那时美国的支付系统差一点就陷入了瘫痪。普尔说:“回想我来到圣路易斯工作之前做学术工作的年代,我从来不记得有任何讨论或研究文章分析有关支付系统会由于外来的打击而瘫痪的可能性。但是,在纽约双塔倒塌时,美国的一个主要结算银行--纽约银行就陷入瘫痪,这个支付系统失灵的问题几乎就发生了。”普尔还说,更严重的是,由于纽约银行无法工作,在美国的债券和证券交易停止以后,银行间无法移动资金。这个正常的资金流动的渠道关闭之后,许多银行都面临着无法兑现的困境。普尔不无后怕地回忆说,多亏了联邦储备委员会采取特别措施,通过贴现窗口和其它渠道给有关银行提供资金避免了银行拖欠的连锁反应。贴现窗口是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以贴现率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机制。央行可以提供,也可以不提供,所以,商业银行不能把贴现窗口作为自己的融资权利。
Ÿ 内部因素:美联储政策埋下危机种子
可能造成美国金融危机的不光是外部因素,在不少专家看来,内部管理机制上的失误也同样有可能引起金融危机。在美国货币经济学界德高望重的安娜.施瓦茨(ANNA.J.SCHWARTZ)女士认为,在各种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因素中,美联储政策的失当可能是最严重的一个危机因素。施瓦茨女士在国家经济研究局已经工作了65年,现在担任影子联邦储备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共同主席。施瓦茨认为,在格林斯潘主持美联储期间,特别是在2000年到2005年之间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在美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埋下了危机的种子。她说:“注意一下美联储在2000年的表现,把它跟2001年到2005年之间的工作方法对比一下。由于担心千年虫会广泛造成电脑问题,美联储采取措施往金融系统注入了大量的储备金。结果,电脑问题没有发生。于是从2000年初开始,美联储迅速把投放的联邦储备收回。“2001年,美联储又认为经济会出现震荡,为了防范,采取了低利率政策。这些震荡包括,3月开始的经济衰退和11月出现的恐怖袭击以及公司财务丑闻、就业增长疲软和汽油价格上涨。每发生一次震荡,美联储都担心这个震荡会引发金融危机,但结果却没有。”施瓦茨指出,在2003年7月开始到2004年6月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美联储不恰当地把联邦短期贷款利率保持在1%的的水平,随后缓慢地每次加息25个基点,直到2006年8月把利率提升到5.25%。施瓦茨女士认为,长期的低利率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三大负面影响。一是扭曲了信贷市场和房贷市场,二是减少了居民储蓄,三是加剧了美元的贬值。施瓦茨认为,不适当的低利率所造成的危害还不止于此。她认为,造成美国经济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储蓄率太低,消费支出太高,这一问题所引起的直接结果是美国经常帐赤字在最近几年快速增加,今年已经高达8千亿美元。她说,庞大的赤字需要有大量外国资本的弥补,结果是美国的资本帐户顺差大幅度增长,加剧了经济失衡的风险。她认为,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引起外资撤离,美国就难免陷入一场金融危机。
Ÿ 通胀未升 资产膨胀 危机爆发
对于美联储在最近五、六年间采取的货币政策提出批评的不只是美国资深的货币经济学家安娜.施瓦茨女士。美国著名的国际金融和宏观经济学家、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杰夫里.弗兰克尔也在这个问题上感到相当不安。他表示,由于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通货膨胀在低利率环境中并没有失控,相反,从最近10年的情况看,核心通货膨胀并没有超过3%,没有构成严重威胁。但弗兰克尔担心,这就像火山一样,热能已经聚集,不在这里爆发,就会在其它地方爆发。他说:“还有其它需要担心的东西。国际清算银行提出过一个有意思的观点,从历史上看,还有很多严重的危机是在超低利率推动的经济繁荣之后发生的,通胀没有升高。比如,20年代的经济繁荣是在1929年股市大崩盘中结束的;还有30年代的大萧条,当时,通胀不是问题;再有,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之后在90年代陷入停滞,通胀也不是问题;1997和1998年发生的东亚金融危机也是这样。”弗兰克尔说,在这每一个例子中都可以看到宽松利率政策没有造成通货膨胀的上涨或者商品价格的上涨,低利率所引发的是资产价值的膨胀,如房地产价格、证券价格等。弗兰克尔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指出,当资产膨胀发展到一定程度,宽松的利率政策转变为紧缩政策的时候,各种问题或者各种危机都有可能发生。他说:“这里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并不是市场犯了各种不同的错误,而是‘利差交易’现象。在2000年以来,货币政策极度宽松,利率非常低,不光是美国,日本、中国、欧盟都是这样。这样就促发了‘利差交易’,人们离开了债券市场又进入到其它市场,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商品市场,离开了发达国家又进入了新兴市场。“现在利率开始回升,市场的反应比较迟钝。正是这种迟钝,或者‘时间差’才加大了危机的强度。在这个单子上,现在只有房地产市场有了较大的反应,开始急剧萎缩。可我担心,上面所提到的其它市场都有可能随后出现危机。”
Ÿ 美联储应避免直接干预
一旦危机发生,应当如何应对?提到这个问题,人们自然就想到美联储。美国绝大多数的专家同意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就像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威廉.普尔提到的那个例子,在9/11恐怖袭击发生之后,纽约银行不能履行清算银行的支付功能,美联储采取特别措施保证了资金的正常流动,从而避免了一场金融危机。但是,不少学者对美联储的干预究竟应该有多大,看法并不一致。普尔本人对美联储过多干预是否恰当也存有很大的怀疑。他的看法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美联储都应当避免直接干预。他说:“在大多数情况下,(美联储)最好什么也不要做。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则,这就是支持市场机制而不是支持个别的企业。过去,美联储对不少非常显赫的企业濒临倒闭的时候都没有试图给以扶持,甚至没有发表任何打算干预的言论。这种做法是恰当的。但是, 美联储出面干预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如1987年股市大跌,美联储就增加了市场资金的流动性,为市场提供了道义上的支持。再一次是1998年,对冲基金公司出现巨额亏损的时候,美联储也对市场提供了支持。”普尔表示,在这两个事件中,美联储都通过削减联邦短期利率来向市场表明,美联储将确保市场所需要的流动资金。普尔认为,美联储的干预影响了市场机制的发挥,虽然短期对稳定市场或企业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这种做法容易增加市场或者企业对美联储的依赖,削弱了它们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往往会导致更大的灾难。
Ÿ 尼斯卡宁:美联储多干预不如少干预
华盛顿智囊机构卡托研究所董事会主席威廉.尼斯卡宁(NISKANEN)在1985年来到卡托研究所之前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副主席。他在这场关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作用的辩论中所持的立场是:美联储过份干预所带来的长期负面影响相当严重。尼斯卡宁指出,从过去20年美联储干预危机的效果来看,还是多干预不如少干预。他说:“在爆发金融危机的时候,美联储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要不要对危机做出反应?二是反应力度的大小?我的观察结果是,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政策的干预频率太高了,这种政策增加了美国名义需求的变化。”尼斯卡宁说,美联储干预危机的方式是迅速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然后再逐步收回,20年来有三次这样的大动作。第一次是在1987年10月格林斯潘上台两天后,美国股市大跌。美联储大量注资推动了1988年到1989年的经济增长,增长力度超过了专家的预期。然后,美联储收紧利率,泄了经济增长的气,随后到1991年就出现了经济衰退。第二次是在1997年到1999年,这段时间接连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巴西货币贬值、俄罗斯金融危机、美国对冲基金公司LTCM倒闭和千年虫问题等。美联储在这个阶段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大大刺激了社会的总需求,吹大了证券泡沫,随后的紧缩政策捅破了这个泡沫,引发了2001年的经济衰退。第三次是从2003年3月美军攻打伊拉克之后经济需求开始增长。尼斯卡宁表示,推动这次需求快速增长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原因是美联储长期把利率保持在极低的水平上。现在,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滑坡和经济增长的放慢,尼斯卡宁表示,2005年1月上台的伯南克正在面临他的前任格林斯潘所遗留下来的一个严峻挑战,就是如何对付需求泡沫破裂,避免经济再次进入衰退。
Ÿ 尼斯卡宁:美联储过多关注短期效应
尼斯卡宁尖锐地指出,20年间的三次需求大涨都有经济衰退尾随,眼下的房地产市场衰退是否会再次导致美国经济的衰退需要密切关注。尼斯卡宁认为,美联储的施政效果显示,美联储过多地关注了政策的短期效应,而牺牲了长远的利益。他说:“20年来的记录显示,利用公开市场政策来对付金融危机可能会带来长期的代价,这就是增加了需求泡沫破裂后出现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我这样说并不是要求美联储面对金融危机而袖手旁观。我的目的是,有关方面应当加强研究,把金融危机的综合效应和美联储的干预缩小到最低程度,从而保证需求跟低通胀目标相适应的稳定增长。”
Ÿ 施瓦茨:美联储承担了不该承担的责任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资深货币经济学家安娜.施瓦茨女士认为,美联储在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干预过多的主要原因承担了一些本不该承担的责任,比如扶持市场和协调货币政策与政府的财政政策。施瓦茨女士说:“在涉及社会福利和医疗照顾等项目的资金缺口等问题上,美联储必须要置身事外。这些财政问题不应该影响到货币政策。过去,美联储之所以举步维艰,就是不恰当地担当起货币政策跟财政政策之间的协调工作。”施瓦茨提到的一个例子是约翰逊政府在1968年游说国会征收收入附加税,以增加政府收入。她认为,美联储在这个问题上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希望通过放宽货币政策来输解财政紧张状况,这是不明智的,结果导致通货膨胀的加速增长。今年91岁的施瓦茨女士是美国经济学协会的名誉会员。她认为,美联储的基本职责是保持物价稳定,打击通货膨胀,美联储过去所犯的错误主要就是偏离了这一基本职能,过多地承担了一些不必要的责任。在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施瓦茨表示,美联储应该减轻自身的负担,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不要给经济增长增添不必要的动荡。
Ÿ 通货膨胀锐减
美国的货币政策专家们在讨论如何因应一场金融危机问题的时候检讨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作用的局限,但同时,他们也注意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危机管理变得更加复杂。这既有利,也有弊。美联储理事会理事兰德尔.克罗斯纳 (Randall Krosner)认为,一个很大的好处是通货膨胀水平在全球范围显著下降。克罗斯纳:“(在过去20年中),美国和几乎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都下降了。大多数国家的下降幅度还很大。此外,通胀的波动幅度和人们对未来通胀期望还大幅度下降了。我把世界所经历的这些变化称作是‘征服全球的通货膨胀。’”克罗斯纳说,从90年代以来,发达经济体的中间通胀率从80年代的7%下降到现在的2%。同期,新兴市场的通胀率从9%下降到4%。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通胀率最近几年处于7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克罗斯纳认为,促成通胀环境变化的原因是经济全球化、放松管制、金融创新、以及80年代各国政府打击高通胀努力所产生的结果。他认为,这些因素推动了货币竞争,改善了中央银行的工作。
Ÿ 央行指挥棒失灵?
但与此同时,美国中央银行的货币管理工作也遇到了更大的挑战。过去,央行无论是加息还是降息,格林斯潘都可以有把握地说,经济肯定会对利率政策的改变做出反应。但现在,伯南克就没有这种自信。随着大量外资的涌入,美国经济中的资本流动性并没有因利率政策的收紧而减少。10年期政府债券的收益率现在依然停留在2004年加息开始时的水平4.6%。这对需要房屋贷款的人来说是个好消息,但对于联储会的决策者却是一个很头痛的事。
Ÿ 解决美国问题须国际合作
美国货币经济学家安娜.施瓦茨女士指出,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美国的金融问题,比如经常帐赤字,就必须争取各有关国家的合作才可能得到解决。施瓦茨:“有些观察人士得出的结论是,美国顽固的经常帐赤字问题只有美国能够解决。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经常帐户赤字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它的有效管理必须要有相关国家与美国的合作。美国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产油国和石油输出国资金的最大接纳国,主要是那些国家的国内投资回报率要比美国低。”
Ÿ 中国可以做什么
施瓦茨认为,日本、德国、中国和俄罗斯这四个主要的给美国提供资金的国家都存在国内储蓄超过国内投资的需要的问题。根本缓解这种失衡显然有赖于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的加快和国内投资机会的增加。就美中的情形来说,美国需要增加国民储蓄,减少消费。中国则应当把生产的重点从出口转向国内市场,发展金融服务,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贷款渠道,从而减少经常帐盈余。另一方面,中国还需要加快人民币升值的步伐。施瓦茨赞扬了中国有关藏汇于民的一些措施,认为中国的出口企业应当有更大的自主权使用自己的外汇收入,减轻央行外汇储备增长的压力。美国商业周刊的首席经济学家麦克.曼德尔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确实使美国的金融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困难。曼德尔表示,在找到有效的危机应对办法之前,专家学者应当加强研究,弄清楚美国的经济问题跟外部经济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比如,美国企业在中国或印度建立一个研发中心会对美国的就业产生什么影响?对美国的经济增长会有什么影响?美国政府的财政刺激措施对工作机会的增加所起的作用具体有哪些变化?他认为,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就很难制定出正确对策。
Ÿ 全球央行?
曼德尔表示,央行的作用已经不灵了,但是又没有新的机构来取而代之。因此,他建议,国际上应该考虑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拥有实权的经济金融管理机构,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把有关国家召集到一起,协调政策。当然,曼德尔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设想,短期内是难以实现,只有在遭受重大金融危机的打击之后,人们才可能愿意这样做。